5月9日下午,“未完成的镜像——自我重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在崇礼楼410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特邀中国科学院大学艺术中心特聘教授、国际注册心理咨询师史一丹担任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陈秀军主持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在校研究生、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部分本科生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史一丹教授以“心理疗愈”这一网络热词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现代青年群体普遍面临的焦虑与压力,揭示生理疾病与心理状态之间的深层关联。鼓励同学们坦然面对情绪,接纳自己,在学业与生活中构建积极心态。

在正式讲座环节,史一丹教授围绕心理学研究范围、心理学的五种流派、常见心理问题及对应行为、向内探索创伤、情绪的三种形态、艺术疗愈的机制及方法等六个方面展开论述,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现场互动,将抽象心理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生活智慧,引导大家用科学的方法实现自我重构。

首先,史一丹教授引用生活中的事例,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力”三大心理现象进行了详细阐释,分别介绍了“知情意”产生的功能脑区和调节方法。随后,史一丹教授系统讲解了心理学常用的五种流派,对流派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主要特点作了逐一解读,她建议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心理干预路径。其中,史一丹教授重点剖析了抑郁、焦虑、双相情感障碍、强迫等常见的心理问题,并通过绘制图谱的方式,就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行了层层推理,追溯了“内心渴望—需求具象—行为表现”的演变链条。此外,史一丹教授利用手绘模型,比较分析了四种常见性格的表现及成因,她指出,性格无优劣,调整需科学,可以通过行为记录与反思优化完善自我。最后,史一丹教授组织大家现场体验音乐艺术、绘画艺术的心理疗愈方法,以播放乐曲、命名心理画作的形式,将艺术载体与潜意识进行链接,指导大家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本次讲座内容丰富、形式生动,史一丹教授通过专业指导和互动体验,深入浅出地分享了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同学们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挑战。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将举办更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研究生的身心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