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党群工作 > 研究生会 > 正文

经典原著研读笔记(2)︱对马克思财富主体性维度的理解

时间:2021-11-03 浏览量: 作者:2020级马克思主义理论 化锚

 文献来源: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3月

 马克思财富观差别于资本主义社会“物本主义”的实质,“物本主义”的逻辑起点是以利益为纽带的“抽象人”,最终结果带来的必然是人的“类本质”异化,忽视人的“主体性”。马克思的财富观更注重财富主体的旨归——“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马克思清晰的看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财富成为了人真正的主人”颠倒性的实质,指出“财富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外化性存在”,将财富的物质属性归正为人的属性。

 马克思规定了财富主体的本质内涵,即:“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在此处使用的“真正的财富”,与以往所有资本主义社会不同学派、不同学者的财富定义划清界限。虽然财富存在着多种形态,包括了货币、商品等等,但其共性的本质就是“所有个人”,即财富不外是人类主体活动的产物。所以马克思对财富主体本质的揭示,体现在主体性个人对财富的多种需求,特别是生存性的财富需求。生存性的财富就是物质财富,物质财富的内容由使用价值构成。马克思指出:“真正的财富在于用尽量少的价值创造出尽量多的使用价值……‘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及对别人劳动时间里创造出来的东西的享受,都表现为真正的财富。”马克思揭示的“真正的财富”是财富所表现出对人的“有用性”,首先要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丰富物质财富的创造是为了服务于人的需要,物质财富不仅是整个支撑社会发展的根基,也是主体个人发展的必要条件。若创造的财富不是用来享受或满足人的某种需要,那就成为了与人相异己的存在,不能被定义为财富。这就规定了马克思财富观的根本性质就是服务于“人”,体现“人”的主体价值。其次,对于“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时间财富,以“可以支配的自由时间”为标准,更多的可支配自由时间也代表了财富发展的程度。马克思也强调了,“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如此而已。”马克思财富尺度中对时间新定义的实质就是为了尊重和肯定人的生命价值。

 马克思指出,“在现代世界,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财富则表现为生产的目的”,这是对资本主义社会财富生产目标与方式颠倒性的揭露,而资本的实质就是追求剩余价值扩张的无限性与剥削个人发展的无底线性,这种“颠倒性”造成劳动者自身与自身的劳动产品、劳动活动、自身的类本质相异化,最终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相异化。那么如何让真正的财富等同于“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马克思也提出了未来社会主义财富生产的设想,三大社会理论形态中的第三阶段形态,即“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个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是基础,社会财富的创造是自由个性下自由时间对自由劳动的支配,三个“自由”是社会财富人性回归问题的解读。所以“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一表述中,马克思认为“个人发达的生产力”不仅是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前提条件,而且全部的“个人才能”在生产财富的过程得到充分“发展”,这就是财富的主体性力量的最好呈现,是“真正的财富”。因此,马克思强调“如果抛掉狭隘的资产阶级形式,那么,财富不就是在普遍交换中产生的个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产力等等的普遍性吗?……财富不就是人的创造天赋的绝对发挥吗?”最大的财富就是人自身,是人的禀赋、才能等主体层面的发挥,仍然是以“人”的主体层次去把握财富的本质。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

邮编:412007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HUT马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