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科研 > 学术动态 > 正文

胡涵: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

时间:2023-11-30 浏览量: 作者:

胡涵: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

基本特点与历史经验

胡涵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深刻揭示了青年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战略性地位。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把引领青年作为党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百余年来,党始终代表广大青年、赢得广大青年、依靠广大青年,用极大力量做好青年和共青团工作,确保党的事业薪火相传。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成功实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批先进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先锋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围绕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党带领青年投身到保卫和建设祖国的事业中——组建青年突击队,喊出“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响亮口号;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青年工作走上为经济建设服务,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之路;中国特色社会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新时代青年工作提供了目标指引。党在思想上引领青年,在实践中磨砺青年,在关键处服务青年,竭尽所能培养新时代好青年。当代青年生逢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迎来难得人生际遇。在脱贫攻坚、抗击疫情、抢险救灾等一系列急难险重任务中冲锋在前、在创新创业中走在前列、在社会文明建设中引风气之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接续奋斗。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历史可以昭示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赞扬中国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基本特点。始终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牢牢把握培养青年的战略主动。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将革命的希望寄予了广大青年。1922年5月,在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牢牢把握培养青年的战略主动。

始终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丰富青年工作的内涵。党和国家中心工作是青年发挥作用、体现价值的舞台。百年来,党始终将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作为领导青年运动和青年工作的主题和方向,领导一代代青年在各个历史时期都依据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适时调整、确立和完成自身的历史任务,不懈奋斗,自觉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思考和行动,在不同战场上冲锋陷阵、当困难当头时为党分忧,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付出了艰辛努力,作出了杰出贡献。

始终牢牢把握青年工作的人民立场。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引领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主要原因是其始终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建党初期,树立思想旗帜,提出要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斗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明确以是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作为改革成败的标准;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党正是通过赢得民心而赢得青年。

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青年工作的历史经验。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中国青年,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祖国奉献青春,才能有大作为,这是总结百年来青年工作得出的必然结论,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工作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

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各学段各时期的青年成长规律与青年工作的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按照已经认识到的规律来办,在实践中再加深对规律的认识,而不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根据青年群体的本质特征和时代背景,在不断认识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抓好落实好青年工作这一战略性工作,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

中国共产党善于用制度化来保障青年的利益实现和成长成才。中国共产党根据变化的形势和规定的任务,优化和完善了一系列支持青年发展的相关法律和政策体系。如青年教育政策、青年人才政策、青年健康政策、青年婚育政策、青年就业创业政策、青年网络文化政策、青年参与政策等。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编制实施的面向青年群体的综合性政府专项规划,成为青年发展的阶段性纲领性文件。

中国共产党构建全方面协同育人体系助力青年工作。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青年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发挥合力托举效益:学校一以贯之地发挥主体作用,提供育人队伍保障,发挥大中小一体化思政课的作用与影响;弘扬传统美德,塑造良好家教家风,构筑家庭教育平台;重视扩大教育开放,完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加强青年学生的国际理解教育,拓展国际视野,在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合作实践中提高为人类发展服务的本领和能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工业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青年观历史演进研究”(19B150)阶段性成果】

原载《湖南日报》(2023年11月30日13版)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天元区泰山西路88号

邮编:412007

版权所有@湖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HUT马院